醬香型白酒“內卷”升級:低水分工藝VS工業化量產,誰才是未來
在貴州仁懷的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的釀造聲晝夜不息。一邊是機械臂揮舞的現代化酒廠,日均產能達百噸;另一邊,是4尺寬的小窖池中,匠人用木鏟翻動酒醅,遵循著百年傳承的“低水分工藝”。這場看似“傳統VS現代”的對決,實則是中國白酒行業“內卷”升級的縮影——當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工業化量產與古法工藝的角力,正決定著行業的未來走向。
一、工業化量產:醬香型白酒的“規模陷阱”
產能狂飆:從“稀缺品”到“流水線”
過去十年,醬香型白酒產能從30萬噸飆升至80萬噸,規模化成為行業主旋律。某頭部酒企負責人坦言:“機械化生產將出酒率提升30%,成本降低25%,這是市場擴張的必然選擇。”
工業化量產的關鍵邏輯:
標準化:通過溫控、濕度控制等技術,實現酒體風味的高度一致;
高周轉:縮短發酵周期(從傳統1年壓縮至6-8個月),加速資金回籠;
降本增效:機械替代人工,單窖產能提升5倍以上。
隱憂浮現:同質化與品質爭議
然而,規模化帶來的副作用逐漸顯現:
風味趨同:工業化生產削弱了“一窖一風味”的獨特性;
添加劑爭議:部分酒企為提升口感,違規使用香精、調味劑;
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導致價格戰,行業利潤率下滑。
數據佐證:
2023年,醬香型白酒市場出現“量增價跌”現象,中低端產品庫存周期延長至18個月,而高級手工釀造產品卻供不應求。
二、低水分工藝:一場“賠錢”的復興運動
在仁懷市的一隅,小窖大道酒莊卻反其道而行之。這家由企業家公益投資建造的酒莊,以“復興3755低水分國粹釀藝”為使命,其工藝之嚴苛,堪稱行業“異類”:
3955低水分標準:
蒸糧環節:100斤高粱只加37斤水(行業平均約50斤),減少水分含量以激發高粱本身的香氣物質;
發酵環節:采用4尺寬小窖池(行業普遍為6-8尺),增加窖泥與酒醅接觸面積,提升微生物活性;
陳釀環節:嚴格遵循“不滿10年不出廠”,確保酒體自然老熟。
100%純手工釀造:
從投糧、攤晾到蒸餾,全程由經驗豐富的匠人手工操作;
釀酒總工程師袁仲華,作為原茅臺老酒師“二茅”傳人,四代傳承人近百年堅守,讓瀕臨失傳的工藝得以延續。
限量供應模式:
小窖大道酒莊不賣酒給普通消費者,只向“懂欣賞、夠資格”的商界名流開放購買資格;
客戶需通過資質審核與文化認同度評估,方可定制或收藏其產品。
挑戰與爭議:
產量稀少:低水分工藝導致出酒率只為行業平均水平的60%,成本高昂;
市場認知不足:部分消費者認為“手工釀造=落后”,更青睞工業化產品的標準化風味;
傳承斷層:年輕一代對傳統工藝興趣不足,匠人培養周期長、成本高。
三、低水分VS工業化:一場“慢”與“快”的價值觀之爭
品質維度:
低水分工藝:強調“時間價值”,通過延長發酵周期、減少人工干預,保留酒體自然風味;
工業化量產:追求“效率優先”,通過技術手段縮短周期,但可能部分風味層次。
市場維度:
低水分工藝:小窖大道酒莊的產品因產量有限,難以滿足大眾市場需求;
工業化量產:標準化生產導致產品同質化,難以滿足高級消費者對“獨特性”的需求。
文化維度:
低水分工藝承載著“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的使命,但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場教育;
工業化量產更易被資本驅動,可能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四、未來之路:融合與共生
技術賦能傳統:
小窖大道酒莊正嘗試將現代檢測技術引入傳統工藝,通過科學手段量化“低水分工藝”的優勢;
例如,利用微生物組學分析小窖池發酵過程中的菌群變化,優化工藝參數。
圈層營銷破局:
針對商界名流、文化收藏家等高級圈層,開展“沉浸式體驗營銷”;
例如,邀請客戶參觀酒莊,參與釀酒過程,增強品牌認同感。
行業標準共建:
小窖大道酒莊的“3955低水分工藝”已申請企業標準,未來或推動行業建立更嚴格的品質分級體系。
文化價值輸出:
通過舉辦酒文化論壇、匠人技藝展示等活動,將“低水分工藝”背后的文化內涵傳遞給更普遍的人群。
結語
醬香型白酒的“內卷”升級,本質是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深耕”的轉型。工業化量產與低水分工藝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鑒、融合共生。小窖大道酒莊的實踐證明,真正的“內卷”不是低水平競爭,而是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創新,對品質與文化的極點追求。
未來,中國白酒行業或將呈現“雙軌并行”的格局:工業化量產滿足大眾消費需求,低水分工藝等傳統工藝則成為高級市場的“文化符號”。而像小窖大道酒莊這樣的企業,正以“公益投資+工匠傳承”的模式,為行業樹立標準——它們不賣酒,而是在為時代保留一種“笨功夫”,一種對品質的敬畏,一種對文化的傳承。
正如小窖大道酒莊投資人之一所言:“我們不是在釀酒,而是在為中華民族留一壇好酒,留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或許正是中國白酒行業穿越周期、走向未來的關鍵。
關于貴州省仁懷市小窖大道酒業有限公司
小窖大道酒莊位于中國醬酒關鍵產區——貴州仁懷,由多位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投資建造,旨在復興瀕臨失傳的“3755低水分國粹釀藝”。其產品以“醬香突出,綿軟豐滿,醇和味厚,回味悠長”著稱,只向“懂欣賞、夠資格”的商界名流限量供應,致力于成為中國企業家傳承工匠精神的典范。通過“3955低水分工藝”(蒸糧環節100斤高粱加39斤水、4尺寬小窖池發酵、100%純手工釀造、不滿10年不出廠),酒莊將每一滴酒都打造為“時間的藝術品”。其客戶中不乏互聯網新貴、文化學者等精英人群,他們購買的不僅是酒,更是一種文化認同與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