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氨是未來趨勢嗎?同時,論壇的另一項倡議“一億農民”旨在加快農民的集體行動,以擴大氣候和自然友好的農業實踐。世界經濟論壇食物和水行業總負責人Tania Strauss表示:“恢復土壤健康能為世界帶來第二大碳匯,防止淡水流失并加強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并為世界各地的農民提供有韌性的生計。”“我們不只要創新技術,還必須創新與農民社區的合作方式,以制定切合目標的解決方案,恢復土壤健康,適應氣候變化。”綠氨經過適當處理可被用作制冷劑,取代氟利昂等物質。風能氫轉氨出口
“綠”氨認證標準。歐盟“可再生氨”(RFNBO)定義,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中定義了可再生燃料產品組“RFNBO”,基于可再生氫生產的液態燃料,如氨、甲醇或電子燃料,同時被視為RFNBO。歐盟對于生產每單位綠氨的二氧化碳當量沒有明確規定。日本“低碳氨”(低炭素)定義,2023年6月6日,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發布修訂版《氫能基本戰略》,為氫和氨的生產設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指標,“低碳氨”(低炭素)的定義為生產鏈(含制氫過程)的碳排放強度低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氨。河北氨轉氫產業水力氨轉氫的研究可以促進水能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氨氣的可持續生產。
中國目前的合成氨市場規模為千萬噸級,規模位居全球頭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合成氨總產量5313萬噸,占全球合成氨市場份額的約三成。《報告》顯示,未來中日韓三國的合成氨市場增長速度先進于世界,預計2035年將達1.5億噸,其中作為燃料的動力氨將達0.9億噸,市場占比60%,需要加快向綠氨轉型才能在滿足如此大市場需求的同時減少碳排放。其中,日本在《第六次能源基本計劃》中已明確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燃煤摻燒20%氨的目標,要實現該目標未來需要大量進口綠氨或藍氨。
瑞典ASEA公司設計了一臺200千瓦的液氨-液氧燃料電池用于驅動潛水艇。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氨燃料從jun用到民用,正在逐漸地市場化。而美國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研發成功氨燃料超音速飛機,俄羅斯也在近幾年研發氨燃料火箭發動機。而日本、韓國的不少汽車公司也研發推出氨燃料汽車。在不少發達國家的農場都開始利用風能、太陽能,制取氨燃料、氨化肥。為什么要發展氨能源?環境友好、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從氨燃料的特點來說,氨的空燃比低,這說明在同樣的空氣進量下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可以作為高功率燃料。同時,氨燃燒的熱損失比遠低于汽油和氫氣,意味著高溫氮氣帶走的熱量損失也就較大程度上減少。同時氨燃燒后尾氣排放總量較少,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But,氨能源的應用還是遭到了一些質疑的。綠氫制氨可以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減輕環境負擔。
由于全球能源新政,特別是核能、可再生能源與智能電網循環經濟的獨特需求,全球社會正在醞釀一場規模宏大的“氨能源新風暴”。氨具備常用燃料所須的各大特點:廉價、易得、易揮發、便儲存,低污染,高燃燒值,高辛烷值,操作相對安全,可與一般材料兼容等。在作為燃料的普及應用上,氨較氫的較大優越性在于其能量密度大(同體積含能量液氨是液氫的1.5倍以上)、易液化(常壓下負33攝氏度或常溫下9個大氣壓均可使氨液化而氫在負240攝氏度以上則無法液化)、易儲運(普通液化氣鋼瓶即可儲氨而儲氫則需特殊材料)。綠氨可以與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具有一定的配位能力。河北氨轉氫產業
氨轉氫是指將氨氣還原為氫氣的化學反應。風能氫轉氨出口
堿性水電解(AWE)、聚合物電解質膜水電解(PEM WE)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SOE)三種技術可根據電解槽中所使用的電解液進行區分,從技術成熟度情況來看,AWE 技術較為成熟,已經實現商業化,是目前用于綠色 H2 生產的較常用技術,主要源于其具有高技術準備水平(TRL)以及使用較便宜的催化劑降低了成本支出(CAPEX);PEM WE 是商業規模上第二成熟的電解技術,其主要優點是使用固體聚合物電解質、高度致密、可利用間歇可再生電力進行靈活操作和高壓操作;SOE 在高溫下良好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因此具有較高的系統效率,因此有望實現大規模綠色 H2 生產。因此,以上三種類型的電解槽都可以用于綠色 NH3 生產,并且在未來可能具有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風能氫轉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