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始,習斫于坐忘齋。余不通音律,又不善治木,斫琴之道,惟仰望之,不敢輕試! 友人謂余:"斫琴確非一日之功,從始至終非一兩載不成,工藝繁復,非大匠不輕試也,然現在與師同斫,手手相傳,不知即問,稍差即改,借大匠之手以成君之美器也。且君有愛女,常謂贈之于物。今親斫古琴以饋之,莫若此也!親斫者愛深也!古琴者美物傳世也!君何樂而不為。"余聞之大喜,則習斫琴。二日,始學。斫琴者先知琴也!古琴者,伏羲氏所做,稱瑤琴,又稱五弦琴。后文王與武王各加一弦,則有七弦琴,以象陰陽五行。面弧形底以平板,以象天圓地方。長三尺六寸五以合一歲之數,有十三徽以象月閏。有頭、頸、肩、腰、尾、足以象人。有岳山、龍池、鳳沼以象山高水低。大乎哉,一床琴則世間萬物、綱常規矩盡顯!古琴琴材以“拆房老杉木”和“拆房老青銅料”為上上之選。琴材越老,所制之琴發音越美。山東品質好的斫琴
后世并出現了許多仿制焦尾琴的精品。蔡邕用燒焦的桐木制琴的經驗,也被后世斫琴家們用于木材處理技術中。晉·顧愷之的《斫琴圖》,保存了我國古代斫琴的珍貴資料。這一切,經過南北朝和隋代斫琴家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唐代斫琴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唐代的琴,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當時因為人們需要的古琴數量多,斫琴家們通過斫不同類型的琴,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琴家對于古琴趨臻完美的追求,促使一些斫琴的能工巧匠在選材、造型、斫制、髹漆等方面苦心探索。當然,斫琴術的發展,也不能忽視統治階級對于古琴的偏愛和提倡這一個重要因素。《琴書大全》載:隋文帝的兒子楊秀封為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以后蜀地的斫琴名家輩出,也可能與此有一定聯系。唐代當過宰相二十年的李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有絕代者‘響泉’、‘韻磬’,自寶于家。”有權有勢的人家,這樣成百上千地大規模地制造古琴,無疑也會推動斫琴工藝的改進。唐代的斫琴名家,首推四川雷氏。大歷(公元766~779)間,稱他們所斫之琴為“雷公琴”,其特點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其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江蘇品質高的斫琴用的什么木材中國古琴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俗話說“古琴悅己,古箏悅人”。
冷謙原文論述的“九德”,大家可能都讀過。概括而深邃,但是若沒有斫琴的體驗卻是很難理解的。讓我們試著從新的角度另類解讀一下吧。奇“奇”,在九德中,每個人對它的解讀有很大的差異。推遠來看,任何的藝術品,重要的價值就是他的個性。而難得的也是具有深厚底蘊的個性。這種個性,也許并非一定是非常完善的、美好的。比如一張琴,它的聲音帶給你的是一種從未感受的、無法描述的獨特。但是,就是因為它特立獨行的存在,給了這個世界一種別樣的啟示。這種個性的“奇”,是彌足珍貴的,也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古再說一說九德中的“古”。尚古崇古,這是中西方文化共有的一種審美精髓。這是對時光的敬畏,是對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深藏體內的文化自省的基因。國人對發黃紙上的墨跡和琴曠古悠遠的聲音,同樣覺得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而至于聲音的“古”,若無法求得一張已然經歲月打磨,“古”味十足的老琴。那就將一床新琴連同指下的凡俗,一同歷練,待消磨了浮躁,打磨的深沉內斂而沉靜,以致氣同千古之時,便知道:“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之琴式甚多,因為愛女斫,則選綠綺!斫琴之木,面多用杉與桐,底多用梓。坐忘齋獨選數百歲老衫,分解成板,厚二寸五分,長四尺余。斫琴者首治木也。衫木為面腔,畫線執具,以成其腔膛。稍頃則汗流浹背。執具之手,亦出血見肉。同學者,二三人,互為師友,相談亦歡!木板漸有琴形,時又日入,現在之功課亦畢。眾人皆歡聲告別以去,皆期重陽之聚。重陽之日甚早,技己小熟,進速亦快,然精細之處,乃需師助之。底板為梓木,加筋以固之。琴腹題字,以明為女斫琴之情!以大漆調膠以合面底,天地合和,琴胚成已。其于琴人如此,于斫琴師尤甚。故可見《瑯寰記》載雷威“每于大風雪中獨往峨嵋,擇松杉之優者伐而斫琴”。
后世并出現了許多仿制焦尾琴的精品。蔡邕用燒焦的桐木制琴的經驗,也被后世斫琴家們用于木材處理技術中。晉·顧愷之的《斫琴圖》,保存了我國古代斫琴的珍貴資料。這一切,經過南北朝和隋代斫琴家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唐代斫琴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唐代的琴,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當時因為人們需要的古琴數量多,斫琴家們通過斫不同類型的琴,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琴家對于古琴趨臻完美的追求,促使一些斫琴的能工巧匠在選材、造型、斫制、髹漆等方面苦心探索。當然,斫琴術的發展,也不能忽視統治階級對于古琴的偏愛和提倡這一個重要因素。《琴書大全》載:隋文帝的兒子楊秀封為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以后蜀地的斫琴名家輩出,也可能與此有一定聯系。唐代當過宰相二十年的李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有絕代者‘響泉’、‘韻磬’,自寶于家。”有權有勢的人家,這樣成百上千地大規模地制造古琴,無疑也會推動斫琴工藝的改進。唐代的斫琴名家,首推四川雷氏。大歷(公元766~779)間,稱他們所斫之琴為“雷公琴”,其特點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其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襄子是春秋末年晉國六卿之一趙簡子的庶子,本名無恤。安徽一對一斫琴在哪里
古琴譜是減字譜,剛開始肯定先練基礎指法,古琴學習貴在堅持。山東品質好的斫琴
古有云:“道人撫琴,不清亦清”。坐在琴前安頓了身心的人自是妙手如蓮,不負了知音。不愿意糾結的琴友,可以忽略下面的內容,就此轉身,去憑感覺挑選自己的愛琴了。第二個方向,需要有點鉆研精神了。我們可以沿著前人所留下的,對琴九德的描述,以及琴人所共識的古琴經典理論——“溪山琴況”的審美原則,來細致的剖析材料、琴式以及斫制工藝,對于琴音質音色的影響。因為,任何一種藝術的審美,都是經由長期的藝術實踐,不斷被批評和完善,從而逐步實現大家共同的認知高度。進一步形成了理論,然后又借由這理論繼續指導實踐。對古琴的審美所提出的“奇古潤透靜圓勻清芳”的“九德”,也是這樣總結形成的。這些理論,一定符合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同時又在時代的變遷和人文的變化之下,不斷產生新的高度。山東品質好的斫琴